21调查|方腾医药欠薪:员工离职通道畅通CRO急寻生机
(医药合同研发服务)企业方腾医药因欠薪事件被广泛关注:南京、北京、厦门等多地分支机构的多名员工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讨薪,部分员工已申请仲裁。
方腾医药成立于2012年,最初为方恩医药在南京设立的SMO公司,随创新药、创新器械的持续突破实现快速发展。目前,方腾医药已在肿瘤、心血管、内分泌、医疗器械等25个治疗领域拥有超过1000个1-V期临床试验项目操作经验,为国内外药企、生物技术公司、企业等提供临床试验服务。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,去年以来,方腾医药在薪资结构等方面做了系列调整,今年春节之后开始降薪,3月底便有员工在社交媒体谈论拖欠工资的情况。4月底以来,几次官方声明将其窘境完全摆在员工面前:4月30日,方腾医药首次发布延发工资声明;5月12日,第二次发布延发邮件;5月20日,再次延迟发放。
随后,5月21日,ClinChoice昆翎发布严正声明:自2024年1月29日起,方腾医药从ClinChoice昆翎剥离,ClinChoice昆翎与方腾医药各自为独立的法人实体,法律上无任何关联。
一纸声明再次将方腾医药推上“风口浪尖”。需要指出的是,多位员工反映方腾医药在HR、财务、法务等团队方面与ClinChoice昆翎共享,离职流程曾一度无法正常通过。另外,天眼查显示,方腾医药与ClinChoice昆翎仍有一定的联系。
近年来,随着医药行业的深度调整,叠加企业数量激增,以方腾医药为代表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,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“必答题”。
相比于医药企业的发展历史,CRO是一个非常新兴的行业,是医药研发的衍生行业。我国CRO行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,随着Me-too,Me-better,First in class的出现,CRO行业在2012年进入迅速发展期。同年,方腾医药成立,为方恩医药的全资子公司。
2020年9月,方恩医药以及其旗下集团公司,正式更名为ClinChoice昆翎。根据官方资料,ClinChoice昆翎由三家公司重组合并而成:1995年在美国成立的K&L咨询;美国iMedGlobal公司;以及2007年在中国成立的方恩医药,主要负责国内市场的临床运营。也由此,方腾医药被纳入ClinChoice昆翎框架。
经过多年发展,方腾医药在25个治疗领域拥有超过1000个1-V期临床试验项目操作经验。年报显示,2022年,方腾医药员工人数超600人。
根据ClinChoice昆翎公告,2024年1月,方腾医药从ClinChoice昆翎剥离,二者各自为独立的法人实体,法律上无任何关联。
需要指出的是,天眼查显示,2024年1月29日,南京方腾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股东由昆翎(天津)医药发展有限公司变更为了青岛方腾医药技术有限公司,而青岛方腾成立于2023年12月14日,其中南京爱科瑞研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(有限合伙)持股30%,南京爱科瑞则由昆翎企业管理(上海)有限公司控股,后者的法定代表人为LING ZHEN。天津昆翎的法定代表人也为LING ZHEN。
不仅如此,多位方腾员工表示与ClinChoice昆翎员工共坐一个办公室,HR、法务等也共用。记者获得的一份截图中,有员工表示:离职流程没人推进,联系谁都说和自己没关系,有些HR直接说自己是昆翎的,需要找方腾。
一位方腾医药的中层领导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,网络上所说的方腾和昆翎在HR、财务、法务等方面共用是属实的。目前离职通道是畅通的状态,不少员工选择离职。
这也体现在了员工的薪资上。一位南京方腾的前员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去年薪资结构调整成了底薪+城市津贴,公积金比例降到了城市最低。今年春节之后开始全员降薪。另外,之前出差是标准住宿,后来被要求出差至同一城市不同活动的人员合住。
“现在拖欠的是4月和5月的工资,之前的kaiyun体育全站 Kaiyun登录网页都没有受影响。”上述中层领导表示。对于社交平台员工所讨论的“方腾账上9.8亿元应收款被划归为母公司,直接导致工资发放账户冻结”“4月昆翎董事会还承诺支持方腾”这些说法,该领导表示并不了解。
针对相关问题,记者也联系了ClinChoice昆翎,截至发稿,并未有明确回复。
受多方面挑战影响,2021年以来我国医药行业进入调整期,尤其是2022年,全球和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规模出现明显下降。这也使得CRO业绩承压。
另一方面,数据显示,我国具有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认定机构从2018年初的625家提升至2022年超过1180家。过多的参与者,导致市场供给端的价格不断下降,行业逐渐卷成了红海。
盛世华研分析指出,当赛道极度拥挤与疯狂,订单又急速锐减时,任何行业都摆脱不了内卷的魔咒。CRO行业当然也不例外,即使它是这条新生又迅猛发展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,也是最后受到影响的一环。
也因此,降价便成了诸多企业的选择。如2023年,某头部CRO企业较前一年降价百分之二三十,也有头部企业打出降幅一半、进军下沉市场的口号。中小CRO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。
需要明确的是,中国本土临床CRO企业发展潜力巨大。盛世华研认为,在国家鼓励研发产业的大环境下,国内医药创新转型快速推进,国产新药首次IND数量快速增长。同时,随着中国药品审评制度不断完善,药监机构对药品注册上市监管趋严,在对临床试验数据质量要求更高的情况下,为缩短药品研发及上市的周期,更加兼具效率和成本的研发外包模式有望成为更多药企的选择,临床CRO外包率有望提升。
从市场规模看,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,2020年中国的CRO市场规模达到76亿美元,占全球市场的11.6%。全球CRO市场在2020年超过400亿美元,北美市场达到200多亿美元,占全球分布的近50%。预计到2025年,中国的CRO市场规模将达到229亿美元,占全球市场的21.0%,相较于2020年增长近三倍。
前景虽然广阔,但当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不少企业亟待回答的问题。有业内专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在大环境不够好的情况下,CRO企业尤其是未上市的中小企业,更应该专注自己擅长的部分,不要把业务铺得太开,先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。
为获得新增长,不少CRO企业选择出海。盛世华研指出,在生产制造上,中国有价格、效率的优势,不过从研发层面看,当前除了少数几家CRO公司,行业整体水准距离国外的差距依旧存在。想要得到海外药企的认可是一个长期的信任建设过程。不可否认,国内药企先行,再带动国内CRO出海将会是一个方向,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内CRO有着内外兼修的基本功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前国内也有头部CRO公司在出售海外资产。有不具名药企高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我们不需要把BD看成是企的专利,在AI发展的大背景下,对于CRO/CDMO企业而言,无论其通过何种合规路径实现盈利增长,都应得到行业的认可与支持。”